鲁医风采|20载守护 照亮孤独症儿童前行路——记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副主任技师赵淑珍
鲁医风采|20载守护 照亮孤独症儿童前行路——记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副主任技师赵淑珍
鲁医风采|20载守护 照亮孤独症儿童前行路——记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副主任技师赵淑珍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齐鲁大地上一年(shàngyīnián)一次的(de)“盛宴(shèngyàn)”。来参展的、来逛会的,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他们是主人,也是宾客;他们来见识(jiànshí)新品种、新技术,也亮出自己的新本领、新设备。寿光人说:“菜博会就是咱的‘春晚’,一年不来,总感觉缺点(quēdiǎn)啥。”
4月20日,人们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guójì)蔬菜科技博览会上(shàng)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山东是全国首个(gè)农业(nóngyè)生产总值过万亿元(wànyìyuán)的省份。山东有6个千亿县,寿光位列其中。“中国蔬菜(shūcài)之乡”特色产业为寿光积累了厚实(hòushí)“家底”,带动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寿光以种业研发为突破口,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番茄(fānqié)、辣椒、茄子、豆类,是中国老百姓(lǎobǎixìng)餐桌上的“当家菜”,当家品种就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寿光近年来在种业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qǔde)突破,扭转了“洋种子”主导市场的局面。
刘树森是“60后”,他父亲刘学敏上世纪80年代在乡间做种子生意,用的(de)都是传统本地(běndì)菜种。随着蔬菜产业壮大,90年代,国外种子企业纷纷到寿光(shòuguāng)推广新品种。刘树森接了父亲的班,创立了三木种苗有限公司,做进口种子代理(dàilǐ)销售。
“洋种子(zhǒngzi)抗病性强、卖相好、产量(chǎnliàng)高,对国产种子冲击很大。”他回忆,当时某(mǒu)进口番茄种子每亩成本(chéngběn)在1000元左右,是国内种子的3倍,番茄、无刺黄瓜等品种“洋种子”占据七八成市场份额。菜农(càinóng)承受了很大的种子成本压力。刘树森决心自己搞繁育,就从寿光产量最大的茄果类、瓜类等几类作物入手。
为了突破“种业(zhǒngyè)命门”,2012年,寿光市启动了蔬菜种子工程攻坚行动,连续5次(cì)出台政策,拿出(náchū)专项资金扶持种业研发。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相继落户,像三木这样的十几家本土民营企业破土而出、日益壮大,从引进、试种、筛选(shāixuǎn)起步,积累育种经验,逐步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体系。寿光现代蔬菜种业迈入(màirù)快车道。
“到2018年,我们自主研发(yánfā)的新品种陆续问世。我和国外公司结束了所有代理(dàilǐ)协议,不再卖洋种子了。”刘树森说。
三木种苗获批的山东省西甜瓜技术创新中心(zhōngxīn)。(受访者供图)
三木公司(gōngsī)(gōngsī)研发的某辣椒种子在抗病性、品相、口感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种子相当,售价却不到国外种子的一半;“宝禄一号”粉果番茄品种替代了荷兰某同类型垄断品种,每亩生产成本从1000元(yuán)(yuán)降到240元。三木公司已(yǐ)发展成长为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山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
十年攻坚,寿光种业研发(yánfā)行业迎来“井喷”之势,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蔬菜(shūcài)种苗繁育基地和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zhǒngzhì)资源保护中心。目前,寿光拥有自主(zìzhǔ)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277个,每年育苗18亿株(yìzhū),产值突破10亿元。仅番茄一类,寿光就自主研发了126个品种。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54%提升(tíshēng)到(dào)了现在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等作物国产品种占有率达到90%。寿光种子企业通过收购国际(guójì)种企、建立海外试验站,将国产种子推向国际市场。
这些年,刘树森坚持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晚上(wǎnshàng)天黑才下班,大部分时间都(dōu)待在试验田里。他(tā)办公室里积攒着几十本厚厚的工作台账,记录着每一次生产试验的情况。他双手布满茧子,有些黑色印迹一层叠一层。“授粉弄的,洗不掉了(le)。”他说。
2023年,三木公司自主培育的“宝禄”系列(xìliè)番茄(fānqié)品种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树森被授予2024年国家和(hé)省政府特殊津贴。
“宝禄先锋(xiānfēng)”品种番茄。(受访者供图)
刘树森的儿子刘钊(liúzhāo)出生于1991年,自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huídào)家乡,现已接过公司的部分业务。这一家三代“种业人”的接续奋斗,见证了中国蔬菜种业的成长壮大(zhuàngdà)之路。
寿光市副市长、中国农科院挂职干部许铁敏说,寿光主动搭建科研平台,筑巢引凤,与国家蔬菜(shūcài)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扶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yītǐhuà)”的蔬菜种子产业体系(tǐxì),向着中国蔬菜种业“硅谷”目标(mùbiāo)扎实推进(tuījìn)。
寿光以(yǐ)蔬菜闻名,其实寿光“农强工也强”。
2024年,寿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1.9亿元,其三次产业结构为13.3:43.8:42.9。这得益于寿光在(zài)几次变革的关键期(guānjiànqī),在做(zuò)大做强农业同时,“放水养鱼”培养工业。
在我国41个工业(gōngyè)行业大类中(zhōng),寿光拥有27个,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效益突出。较强的(de)工业制造能力又反哺了农业,为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寿光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gǎizào)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989年(nián),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种植成功,改变了我国北方(běifāng)冬季餐桌上只有白菜土豆的历史。早期的大棚是用麦穰和泥垛成半人高(gāo)的墙,以水泥立柱、竹竿和塑料膜搭建,膜上盖的是棉被和草席。“干活得弯着身子钻进去,刮风下雨就要(jiùyào)赶过去放帘子(liánzi)。”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干部崔振平说。
如今,蔬菜大棚已经发展为(wèi)以第七代智能温室为代表的农业新基建,全市新建改建大棚全面推广水肥(shuǐféi)一体机、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化生产率(shēngchǎnlǜ)均超过80%,菜农在手机上(shàng)就能完成部分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xiàolǜ)。
4月20日,在第二十六届(dìèrshíliùji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人们在观看先进种植模式展示。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xúsùhuì) 摄
围绕蔬菜生产(shēngchǎn)资料供应、技术管理服务等(děng)重要环节,催生和聚集了一批配套企业(qǐyè)。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肥一体机是大棚里普遍使用的智能农业设备。公司负责人刘守成介绍,这套设备操作简便灵活,可以精准(jīngzhǔn)设置水肥配比(pèibǐ)、满足作物全天候滴灌需求,节省人力物力(rénlìwùlì),实现生产标准化,年销量200-300台。除了供应本市本省的蔬菜种植需求,这几年在国内设施蓝莓产地卖得也很好。
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中,要拓展(tuòzhǎn)更多的生物资源、构建(gòujiàn)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广(tuīguǎng)设施化种植是必然方向。寿光用不断升级(shēngjí)的科技成果丰富着设施农业内涵和外延,构建了集成解决方案和“寿光标准”,并将这一整套“寿光模式”推广到国内外。
利森特现代农业设施公司是寿光市成立最早的专业设施农业公司之一,主要从事(cóngshì)温室材料、种植系统和植物补光灯、物联网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生产(shēngchǎn)。随着同质化公司崛起,市场几近饱和。公司创始人(chuàngshǐrén)王守波把目光放到更(gèng)遥远的地方。他深入(shēnrù)了解其他国家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情况(qíngkuàng),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把“定制款”的寿光设施农业修建到世界各地:
在几内亚,利森特修建的大棚是双斜面遮阳和双拱遮阳温室(wēnshì);在沙特,是2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bōlí)育苗温室和100公顷的树苗种植遮阳网室;在乌兹别克斯坦(wūzībiékèsītǎn),是100万平方米的新型联栋(liándòng)薄膜温室……利森特公司将蔬菜大棚建到了40多个(duōgè)国家,建设了近270多个种植园区。
“我们不是简单地输出大棚(dàpéng),而是(érshì)设施农业的(de)集成系统。”王守波介绍,“相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我们的优势是量身定制、高性价比,强大的‘中国制造’就是我们的底气。”
4月20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人们在观看(guānkàn)植物工厂(gōngchǎng)展示。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寿光市委书记(shìwěishūjì)李鹏说,作为山东省正在重点建设的(de)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zhīyī),寿光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这一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加快对外输出设施蔬菜种植标准、园区建管运营机制和(hé)蔬菜产业发展体系等,提供从设计、建设到种植、管理、销售的全流程服务方案。
从看天吃饭到高科技密集,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制造大国的坚实支撑(zhīchēng),寿光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之(zhī)路愈发清晰。
寿光民营经济(jīngjì)发达。相关资料显示,民营市场主体达到17.8万家,占总量的99.7%,7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民营企业(mínyíngqǐyè);
寿光(shòuguāng)“藏富于民”。寿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2000亿元,在山东省县域排名第一,居民(jūmín)存款占到70%。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hōurù)比为1.74:1,远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老百姓的(de)(de)腰包鼓了(le),购买力强了,消费服务业自然(zìrán)就发展起来。寿光仿佛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乃至省外人口的流入。近几年来,寿光的外来人口多于外出人口,常住人口中(zhōng)16—40岁青年人口占比接近30%,与当下许多县域“空心化”“老龄化”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的蔬菜种子(shūcàizhǒngzi)公司都在寿光设有代理(dàilǐ)机构,农业院校在此建站设场。人们步履匆匆,种大棚、搞基建、跑运输、做电商……蔬菜产业拉动一二三产业,带来人流、物流(wùliú)、资金流,壮大了县域经济(jīngjì)。
种菜人中,随着寿光蔬菜产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大多已步入(bùrù)老年。“70后(hòu)(hòu)”“80后”“90后”人群成为(chéngwéi)种大棚的主力军。不论是“子承父业”还是创新创业,新一代种菜人从科学文化素养到生产生活水平,都得到很大提升。
这是(zhèshì)位于寿光市稻田镇的蔬菜大棚(1月22日摄(rìshè),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洪磊是地道的(de)“棚二代”,出生于(shēngyú)1988年(nián)。他说,小时候,父母一年至多能种2个长度为70多米(duōmǐ)的大棚,自己推着板车去批发市场卖菜,价格忽高忽低。现在(xiànzài),他和妻子参加村里成立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管理着3个100多米长的智能温室,产出的“崔西一品”西红柿由合作社统一(tǒngyī)经销,一年净收入20多万元。
寿光85%的菜农(càinóng)加入(jiārù)了产业化经营体系(tǐxì),成为“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shēngchǎn)经营链中的一个环节,解决了小农经济分散和无序问题。寿光累计制定和推广了40项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专业化分工细致(xìzh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接受包括农机驾驶、水肥管理、标准化种植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在寿光搞研发,意味着能更多更快地实现成果转化。经过几十年(jǐshínián)积累,一大批科技人员、产业工人、实用性人才沉淀到第一线。据统计(jùtǒngjì),寿光市农民执证(zhízhèng)技术人员达2.6万人,8000多名技术人员输出到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huò)指导蔬菜生产。
“我们发现,不同(bùtóng)年龄段的种菜人,显现出(xiǎnxiànchū)一些代际差别(chābié)。”寿光市(shòuguāngshì)农业农村(nóngcūn)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说,“比如,‘70后’‘80后’擅长总结经验,‘90后’‘00后’更乐于用数据说话。从生产者的角度看,我们正处于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植’的转变过程中。”
2025年1月22日,在寿光市稻田(dàotián)镇,蔬菜(shūcài)种植户在收获彩椒。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寿光,“70后”“80后”大多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biāngànbiānxué)。无论是科研人员、技术工人还是市场营销人员,有了五至十年的(de)积累,抓住产业腾飞的时代(shídài)风口(fēngkǒu),现在大多成为一线骨干(gǔgàn);“90后”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农业(nóngyè)专门院校甚至海外学府,他们往往起步就进入国内外成熟企业,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对未来方向认识更为清晰。
现代农业是(shì)高收益(shōuyì)、高风险行业。尤其是种业研发,容错率非常低。因此在一些重要(zhòngyào)岗位,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年薪十分可观,知识经济发挥出显著价值。
在农机装备领域,从机械制造(jīxièzhìzào)到园艺设施,专业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以软件工程师为例,月薪水平均已过万元,且大多在公司持有股份(gǔfèn)。
在(zài)茄果类作物生产中,虽然智能化已经取代了很多人工劳动,但一些精细作业比如授粉、去(qù)雄、摘果,实际还须人去完成,且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很多公司在生产旺季除了(chúle)招募本地人外,还需要从外地招技术工人。一名(yīmíng)熟练工人一季工资要开到十多万元。
还有一部分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拓展线上线(shàngxiàn)下销售(xiāoshòu)渠道,融入(róngrù)国内外市场体系。直播带货不仅给他们(tāmen)带来直接收入,更展示着农业文明的魅力,产生难以估量的“隐形价值”: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村有看头。
梁增文出生于1981年(nián)。他本科专业是财会,2000年前后,他辞职创立(chuànglì)了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育种(yùzhǒng)、育苗领域埋头干了25年。由于成果丰硕,梁增文被潍坊学院特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他看来,应用型高校中,教学要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kēyánxiàngmù)时,学习怎样与农民打交道,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对土地的感情,这是农业实用(shíyòng)人才必不可少的训练(xùnliàn)。
5月初夏,尽管智能温室里(lǐ)开足了通风系统,但中午后气温仍然(réngrán)达到(dádào)30摄氏度以上。梁增文带着几位研究生(yánjiūshēng)匆匆走进育苗试验田,穿行在栽培架中间,查看种苗生长情况。“农业依然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同时也是充满朝气(zhāoqì)的行业。它需要我们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梁增文说。
什么是(shì)“寿光模式”?回望来时路,相信每个寿光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dáàn)。从种下(xià)一粒种子,看它发芽生长,春华秋实,看到沃野之间,生机涌动。这(zhè)大概就是寿光人向往的幸福,也是他们乐于传递的初心。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齐鲁大地上一年(shàngyīnián)一次的(de)“盛宴(shèngyàn)”。来参展的、来逛会的,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他们是主人,也是宾客;他们来见识(jiànshí)新品种、新技术,也亮出自己的新本领、新设备。寿光人说:“菜博会就是咱的‘春晚’,一年不来,总感觉缺点(quēdiǎn)啥。”

4月20日,人们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guójì)蔬菜科技博览会上(shàng)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山东是全国首个(gè)农业(nóngyè)生产总值过万亿元(wànyìyuán)的省份。山东有6个千亿县,寿光位列其中。“中国蔬菜(shūcài)之乡”特色产业为寿光积累了厚实(hòushí)“家底”,带动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寿光以种业研发为突破口,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番茄(fānqié)、辣椒、茄子、豆类,是中国老百姓(lǎobǎixìng)餐桌上的“当家菜”,当家品种就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寿光近年来在种业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qǔde)突破,扭转了“洋种子”主导市场的局面。
刘树森是“60后”,他父亲刘学敏上世纪80年代在乡间做种子生意,用的(de)都是传统本地(běndì)菜种。随着蔬菜产业壮大,90年代,国外种子企业纷纷到寿光(shòuguāng)推广新品种。刘树森接了父亲的班,创立了三木种苗有限公司,做进口种子代理(dàilǐ)销售。
“洋种子(zhǒngzi)抗病性强、卖相好、产量(chǎnliàng)高,对国产种子冲击很大。”他回忆,当时某(mǒu)进口番茄种子每亩成本(chéngběn)在1000元左右,是国内种子的3倍,番茄、无刺黄瓜等品种“洋种子”占据七八成市场份额。菜农(càinóng)承受了很大的种子成本压力。刘树森决心自己搞繁育,就从寿光产量最大的茄果类、瓜类等几类作物入手。
为了突破“种业(zhǒngyè)命门”,2012年,寿光市启动了蔬菜种子工程攻坚行动,连续5次(cì)出台政策,拿出(náchū)专项资金扶持种业研发。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相继落户,像三木这样的十几家本土民营企业破土而出、日益壮大,从引进、试种、筛选(shāixuǎn)起步,积累育种经验,逐步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体系。寿光现代蔬菜种业迈入(màirù)快车道。
“到2018年,我们自主研发(yánfā)的新品种陆续问世。我和国外公司结束了所有代理(dàilǐ)协议,不再卖洋种子了。”刘树森说。

三木种苗获批的山东省西甜瓜技术创新中心(zhōngxīn)。(受访者供图)
三木公司(gōngsī)(gōngsī)研发的某辣椒种子在抗病性、品相、口感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种子相当,售价却不到国外种子的一半;“宝禄一号”粉果番茄品种替代了荷兰某同类型垄断品种,每亩生产成本从1000元(yuán)(yuán)降到240元。三木公司已(yǐ)发展成长为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山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
十年攻坚,寿光种业研发(yánfā)行业迎来“井喷”之势,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蔬菜(shūcài)种苗繁育基地和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zhǒngzhì)资源保护中心。目前,寿光拥有自主(zìzhǔ)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277个,每年育苗18亿株(yìzhū),产值突破10亿元。仅番茄一类,寿光就自主研发了126个品种。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54%提升(tíshēng)到(dào)了现在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等作物国产品种占有率达到90%。寿光种子企业通过收购国际(guójì)种企、建立海外试验站,将国产种子推向国际市场。
这些年,刘树森坚持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晚上(wǎnshàng)天黑才下班,大部分时间都(dōu)待在试验田里。他(tā)办公室里积攒着几十本厚厚的工作台账,记录着每一次生产试验的情况。他双手布满茧子,有些黑色印迹一层叠一层。“授粉弄的,洗不掉了(le)。”他说。
2023年,三木公司自主培育的“宝禄”系列(xìliè)番茄(fānqié)品种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树森被授予2024年国家和(hé)省政府特殊津贴。

“宝禄先锋(xiānfēng)”品种番茄。(受访者供图)
刘树森的儿子刘钊(liúzhāo)出生于1991年,自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huídào)家乡,现已接过公司的部分业务。这一家三代“种业人”的接续奋斗,见证了中国蔬菜种业的成长壮大(zhuàngdà)之路。
寿光市副市长、中国农科院挂职干部许铁敏说,寿光主动搭建科研平台,筑巢引凤,与国家蔬菜(shūcài)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扶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yītǐhuà)”的蔬菜种子产业体系(tǐxì),向着中国蔬菜种业“硅谷”目标(mùbiāo)扎实推进(tuījìn)。
寿光以(yǐ)蔬菜闻名,其实寿光“农强工也强”。
2024年,寿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1.9亿元,其三次产业结构为13.3:43.8:42.9。这得益于寿光在(zài)几次变革的关键期(guānjiànqī),在做(zuò)大做强农业同时,“放水养鱼”培养工业。
在我国41个工业(gōngyè)行业大类中(zhōng),寿光拥有27个,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效益突出。较强的(de)工业制造能力又反哺了农业,为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寿光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gǎizào)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989年(nián),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种植成功,改变了我国北方(běifāng)冬季餐桌上只有白菜土豆的历史。早期的大棚是用麦穰和泥垛成半人高(gāo)的墙,以水泥立柱、竹竿和塑料膜搭建,膜上盖的是棉被和草席。“干活得弯着身子钻进去,刮风下雨就要(jiùyào)赶过去放帘子(liánzi)。”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干部崔振平说。
如今,蔬菜大棚已经发展为(wèi)以第七代智能温室为代表的农业新基建,全市新建改建大棚全面推广水肥(shuǐféi)一体机、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标准化生产率(shēngchǎnlǜ)均超过80%,菜农在手机上(shàng)就能完成部分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xiàolǜ)。

4月20日,在第二十六届(dìèrshíliùji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人们在观看先进种植模式展示。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xúsùhuì) 摄
围绕蔬菜生产(shēngchǎn)资料供应、技术管理服务等(děng)重要环节,催生和聚集了一批配套企业(qǐyè)。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肥一体机是大棚里普遍使用的智能农业设备。公司负责人刘守成介绍,这套设备操作简便灵活,可以精准(jīngzhǔn)设置水肥配比(pèibǐ)、满足作物全天候滴灌需求,节省人力物力(rénlìwùlì),实现生产标准化,年销量200-300台。除了供应本市本省的蔬菜种植需求,这几年在国内设施蓝莓产地卖得也很好。
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中,要拓展(tuòzhǎn)更多的生物资源、构建(gòujiàn)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广(tuīguǎng)设施化种植是必然方向。寿光用不断升级(shēngjí)的科技成果丰富着设施农业内涵和外延,构建了集成解决方案和“寿光标准”,并将这一整套“寿光模式”推广到国内外。
利森特现代农业设施公司是寿光市成立最早的专业设施农业公司之一,主要从事(cóngshì)温室材料、种植系统和植物补光灯、物联网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生产(shēngchǎn)。随着同质化公司崛起,市场几近饱和。公司创始人(chuàngshǐrén)王守波把目光放到更(gèng)遥远的地方。他深入(shēnrù)了解其他国家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情况(qíngkuàng),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把“定制款”的寿光设施农业修建到世界各地:
在几内亚,利森特修建的大棚是双斜面遮阳和双拱遮阳温室(wēnshì);在沙特,是2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bōlí)育苗温室和100公顷的树苗种植遮阳网室;在乌兹别克斯坦(wūzībiékèsītǎn),是100万平方米的新型联栋(liándòng)薄膜温室……利森特公司将蔬菜大棚建到了40多个(duōgè)国家,建设了近270多个种植园区。
“我们不是简单地输出大棚(dàpéng),而是(érshì)设施农业的(de)集成系统。”王守波介绍,“相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我们的优势是量身定制、高性价比,强大的‘中国制造’就是我们的底气。”

4月20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人们在观看(guānkàn)植物工厂(gōngchǎng)展示。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寿光市委书记(shìwěishūjì)李鹏说,作为山东省正在重点建设的(de)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zhīyī),寿光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这一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加快对外输出设施蔬菜种植标准、园区建管运营机制和(hé)蔬菜产业发展体系等,提供从设计、建设到种植、管理、销售的全流程服务方案。
从看天吃饭到高科技密集,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制造大国的坚实支撑(zhīchēng),寿光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之(zhī)路愈发清晰。
寿光民营经济(jīngjì)发达。相关资料显示,民营市场主体达到17.8万家,占总量的99.7%,7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民营企业(mínyíngqǐyè);
寿光(shòuguāng)“藏富于民”。寿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2000亿元,在山东省县域排名第一,居民(jūmín)存款占到70%。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hōurù)比为1.74:1,远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老百姓的(de)(de)腰包鼓了(le),购买力强了,消费服务业自然(zìrán)就发展起来。寿光仿佛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乃至省外人口的流入。近几年来,寿光的外来人口多于外出人口,常住人口中(zhōng)16—40岁青年人口占比接近30%,与当下许多县域“空心化”“老龄化”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的蔬菜种子(shūcàizhǒngzi)公司都在寿光设有代理(dàilǐ)机构,农业院校在此建站设场。人们步履匆匆,种大棚、搞基建、跑运输、做电商……蔬菜产业拉动一二三产业,带来人流、物流(wùliú)、资金流,壮大了县域经济(jīngjì)。
种菜人中,随着寿光蔬菜产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大多已步入(bùrù)老年。“70后(hòu)(hòu)”“80后”“90后”人群成为(chéngwéi)种大棚的主力军。不论是“子承父业”还是创新创业,新一代种菜人从科学文化素养到生产生活水平,都得到很大提升。

这是(zhèshì)位于寿光市稻田镇的蔬菜大棚(1月22日摄(rìshè),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洪磊是地道的(de)“棚二代”,出生于(shēngyú)1988年(nián)。他说,小时候,父母一年至多能种2个长度为70多米(duōmǐ)的大棚,自己推着板车去批发市场卖菜,价格忽高忽低。现在(xiànzài),他和妻子参加村里成立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管理着3个100多米长的智能温室,产出的“崔西一品”西红柿由合作社统一(tǒngyī)经销,一年净收入20多万元。
寿光85%的菜农(càinóng)加入(jiārù)了产业化经营体系(tǐxì),成为“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shēngchǎn)经营链中的一个环节,解决了小农经济分散和无序问题。寿光累计制定和推广了40项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专业化分工细致(xìzh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需要接受包括农机驾驶、水肥管理、标准化种植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在寿光搞研发,意味着能更多更快地实现成果转化。经过几十年(jǐshínián)积累,一大批科技人员、产业工人、实用性人才沉淀到第一线。据统计(jùtǒngjì),寿光市农民执证(zhízhèng)技术人员达2.6万人,8000多名技术人员输出到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huò)指导蔬菜生产。
“我们发现,不同(bùtóng)年龄段的种菜人,显现出(xiǎnxiànchū)一些代际差别(chābié)。”寿光市(shòuguāngshì)农业农村(nóngcūn)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说,“比如,‘70后’‘80后’擅长总结经验,‘90后’‘00后’更乐于用数据说话。从生产者的角度看,我们正处于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植’的转变过程中。”

2025年1月22日,在寿光市稻田(dàotián)镇,蔬菜(shūcài)种植户在收获彩椒。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寿光,“70后”“80后”大多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biāngànbiānxué)。无论是科研人员、技术工人还是市场营销人员,有了五至十年的(de)积累,抓住产业腾飞的时代(shídài)风口(fēngkǒu),现在大多成为一线骨干(gǔgàn);“90后”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农业(nóngyè)专门院校甚至海外学府,他们往往起步就进入国内外成熟企业,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对未来方向认识更为清晰。
现代农业是(shì)高收益(shōuyì)、高风险行业。尤其是种业研发,容错率非常低。因此在一些重要(zhòngyào)岗位,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年薪十分可观,知识经济发挥出显著价值。
在农机装备领域,从机械制造(jīxièzhìzào)到园艺设施,专业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以软件工程师为例,月薪水平均已过万元,且大多在公司持有股份(gǔfèn)。
在(zài)茄果类作物生产中,虽然智能化已经取代了很多人工劳动,但一些精细作业比如授粉、去(qù)雄、摘果,实际还须人去完成,且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很多公司在生产旺季除了(chúle)招募本地人外,还需要从外地招技术工人。一名(yīmíng)熟练工人一季工资要开到十多万元。
还有一部分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拓展线上线(shàngxiàn)下销售(xiāoshòu)渠道,融入(róngrù)国内外市场体系。直播带货不仅给他们(tāmen)带来直接收入,更展示着农业文明的魅力,产生难以估量的“隐形价值”: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村有看头。
梁增文出生于1981年(nián)。他本科专业是财会,2000年前后,他辞职创立(chuànglì)了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育种(yùzhǒng)、育苗领域埋头干了25年。由于成果丰硕,梁增文被潍坊学院特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他看来,应用型高校中,教学要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kēyánxiàngmù)时,学习怎样与农民打交道,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对土地的感情,这是农业实用(shíyòng)人才必不可少的训练(xùnliàn)。
5月初夏,尽管智能温室里(lǐ)开足了通风系统,但中午后气温仍然(réngrán)达到(dádào)30摄氏度以上。梁增文带着几位研究生(yánjiūshēng)匆匆走进育苗试验田,穿行在栽培架中间,查看种苗生长情况。“农业依然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同时也是充满朝气(zhāoqì)的行业。它需要我们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梁增文说。
什么是(shì)“寿光模式”?回望来时路,相信每个寿光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dáàn)。从种下(xià)一粒种子,看它发芽生长,春华秋实,看到沃野之间,生机涌动。这(zhè)大概就是寿光人向往的幸福,也是他们乐于传递的初心。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